凝心聚力谋发展 团结奋进谱新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

日期:2024-07-12 信息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主动作为,着力深化“锻造一流材料,培育一流人才”文化内涵建设,着力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治理能力水平,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力,在党建思政、教学科研、学科平台、师资队伍、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进步。

一、党建引领,一融双高,党建思政工作取得新突破

强化顶层设计,学院师生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史院史和学科专业特色,讲好最美材料人故事,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举办建党100周年艺术党课,精心打造“立德树人材料文化廊”,积极加入全国高校材料类课程思政联盟,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对接和校企共建,激励教师“讲好一门课程、深耕一个领域、服务一类企业、面向一个行业”。学院在学校红色经典诵读教师诵读活动荣获特等奖,在学校“红色经典永流传”教师歌咏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学院党委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中,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三年获评“优秀”,2020年、2022年、2023年在学校述职考核中获评“优秀集体”,全院师生团结一心、干事创业氛围充盈。

加强统筹谋划,基层党建双创工作取得突破。学院党委持续强化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1235”双引擎党建工作体系,探索组织力提升工作机制,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模式,推进组织力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学院以学科发展讲政治,教师以教学科研讲政治”的党建文化,有效推动“一融双高”建设,党建工作成果显著。学院党委获批安徽省“标杆院系”,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全国党建“样板支部”,金属材料工程教师党支部获批安徽省“样板支部”,材料物理及新能源材料系党支部获批安徽省高校党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二、守正创新,深耕内涵,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跨越

持续深化改革,专业建设与改革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发挥党建在学科建设中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作用,持续深化一流专业、课程等质量建设,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覆盖86%本科生。材料物理专业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分别入选安徽省“‘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和“专业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项目”,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传统专业改造提升项目”,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新增获批“电子信息材料”新工科特设新专业。学院开办“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实验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实验班”“材料科学与工程英才班”,加入中国-白俄罗斯“2+2”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等,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途径。

深化内涵建设,人才质量工程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学院不断凝练人才培养特色,促进高水平教学成果产出,学校八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5门,累计获批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69项,其中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4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院承办第三届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荣获省级教学设计创新大赛铜奖2项;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3项。学院教师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学院教师主编(新编或再版)教材14部。1个项目获取首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奖励200余项,其中,“互联网+”国赛银奖2项,“挑战杯”国赛铜奖1项,排行榜赛事国赛金奖46项、银奖36项、铜奖54项,学院于2021年主办排行榜赛事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

三、科学谋划,统筹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发挥学科优势,科学研究在国家层面竞争力不断加强。坚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及创新体系建设,从科研方向凝练、学科交叉协同、基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服务产业、科学研究基础保障等关键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围绕“四个面向”,凝练6大研究方向,创新推进校企合作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0余项,实现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突破,科研经费较2020年增幅达230%,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不断线,自上一次党代会以来获得各类科研技术成果奖14项,其中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一等奖2项,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材料学科ESI进入全球前2‰。

聚焦资源整合,学院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做好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省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工程实验室评估工作,均顺利通过相关评估。学院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与7家公司签订共建联合实验室协议,依托联合实验室,培养研究生、企业技术人才,攻克技术攻关,近三年联合实验室到账经费均超过200万元。加强与美、德、日、澳等国家和地区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获批科技部“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教育部“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两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为充分发挥大型精密仪器在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中作用,学院持续完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公共用房资源配置,公共平台设备和资源共享效果显著。

四、引育并举,示范引领,师资队伍建设展现新篇章

坚持引育并举,学院人才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学院从党管人才的政治高度、立德树人的使命高度,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坚持“引育并举,外引内培”,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和对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学院设立“引才伯乐奖”,通过学术交流、合作走访、“朋友圈”等途径,积极宣传学校招聘政策、平台建设,邀请30余位相关领域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知名专家、企业负责人,组织开展了材料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自上一次党代会以来,学院探索形成了青年教师企业博士后、青年教师进科研团队、青年教师教学导师等工作机制,共引进教师45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实验教师4人,高水平学术骨干20余人。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人才12人。实现35岁以下青年教师企业博士后全覆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学院主办/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12场次,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学术大师9人,其中4人受聘为学校顾问教授、“黄山学者”特聘教授等,先后派出访问学者11人,与海外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20余人。

五、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学生思政工作取得新成效

铸魂工程引领,“强国之才”学工品牌建设更突显。学院全面贯彻“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围绕“思想引领、组织改革、实践育人、学科志趣、文化浸润、网络阵地”六个维度,打造“五有”第二课堂建设体系,为学生搭建丰富的成长平台,激励学生练就真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新时代。学院推进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团支部深入对接,把教师的党日活动开展在学生班级里,实现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通过“教授+寝室”1对1结对子工程,全员配备“育才”导师,搭建师生共话成长的平台。学院获批中国科协学风涵养工作室,“一封家书”思政品牌入选全国高校学生组织“我为师生办实事”精品项目,“茧爱”助残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安徽省志愿服务大赛铜奖,相关工作被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新华社、安徽日报、安徽共青团等媒体报道。近年来,学生中涌现出2名全国大学生自强励志之星、全国百佳心理委员、安徽省志愿者先进个人、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获暑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调研报告”、挑战杯“红色之旅”省赛一等奖等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6%,其中升学比例超过50%,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100%,就业学生在大型国企、科研院所等服务半导体芯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约八成。

六、立足产业,聚焦发展,社会服务工作展现新作为

坚持结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着重推进产业结对帮扶,学院班子赴企业实地走访调研,开展技术诊断,不断深化教师团队与安徽省灵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亿达塑料管有限公司、灵璧县楚汉风纸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品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的技术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智力帮扶,自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院连续三年获批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累计60余名学生利用暑期投身西部支教活动,助力西部乡村振兴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累计输送5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远赴贵州投身西部教育事业,其中一名学生返校后将个人1.7万元奖学金全部捐赠给山区小学,设立“笃学奖学金”。

主动担当作为,社会服务工程提质增效。学院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实施青年教师企业博士后制度,支持教师进入各类专家库,积极选派党员教师骨干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对口援助或赴教育部、地方政府、企业挂职。自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已选派10余人次骨干教师分别赴中国科学技术部、铜陵市义安区、黄山市休宁县、合肥新站高新区、长丰县科技局等地挂职。坚持组织开展产学研技术难题答疑对接工作,发挥科研团队的优势,与企业开展技术难题攻关与技术需求合作,在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共对接17家企业,参与解答19项技术难题项目。实施校企合作联合机制,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积极进展,近五年实现专利转化100余项,孵化6个企业,作价入股达3600多万元。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