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红交映 强基铸魂——建筑与艺术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日期:2024-07-13 信息来源:建筑与艺术学院

自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守“培养德艺双馨,追求卓越,自觉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初心和使命,立足徽州大地“徽”与“红”的优势资源,以党建为引领,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在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学院抢抓历史机遇,推动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学院党委领导坚强有力,党建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学院党委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职责,深入推进“一融双高”,奋力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德艺双馨·四点四力”工作模式,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学院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徽州文化、红色文化,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措并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党委签约共建,获批“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先进单位”;发起成立“长三角设计学科党建高校联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举办“精神的力量”——庆祝建党百年美术作品展等高水平展览,得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统揽学院事业发展大局,科学谋划推动改革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会制度、坚持党政联席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完善监督体系。将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体现于学院发展建设全过程,贯穿体现于“十三五”“十四五”事业发展全过程,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形成更加完备的学科架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抓好基层组织作用发挥,汇聚发展建设强大合力。高度重视党支部工作,选优配强师生党支部书记,持续强化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支部一品牌活动,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定期开展党支部工作督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连续五年开展“党员示范岗”评选工作,连续七年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学院党委获评校级“标杆院系”,研究生党支部获评安徽省样板党支部。

二、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持续探索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强化徽文化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并举,专业与思政同行,成效显著,围绕“立德树人·德艺双馨”工作理念和学院办学目标,为我国建筑与艺术等设计创意类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学院获批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四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本、硕)专业以“优秀”等级第六次通过全国专业评估,城乡规划本科专业通过全国专业评估;拥有《中国民间艺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部级“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出版高水平教材专著18部;拥有3个省级教学团队,建成教学实践基地30个,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2022和2023年连续两年获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

学院连续成功承办未来设计师、米兰设计周、华灿奖等教育部赛事的安徽省赛。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项保持在每年800项左右,其中国际及国家级获奖占比20%以上,学生获奖率达到80%以上。在霍普杯、WUPENiCity城市设计等国际大学生竞赛中获最高等级奖,助力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创新创业类竞赛指数》和《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类竞赛榜》评选中连续两年获评全国A+、位居全国高校TOP1%。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

三、坚持人才强院战略,着力推动多元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牢固树立“强教必先强师”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探索建立专兼结合人才引育机制,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双管齐下、增加总量、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打造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共引进特聘教授5人,海外特任教授1人(美国建筑师协会学院院士),三级教授1人,黄山学者“学术骨干”3人,青年教师18人,聘校外行业导师85人,高级职称占比例增长28%。多人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省青年拔尖人才工程等省部级人才项目。获评省级名师工作室、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四、立足特色,强化内涵,科研能力与学科实力实现新跃升

学院获批“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了“本-硕-博-博后”层次齐备的一级学科架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成果为导向、学科交叉为抓手、设计类特色团队建设为重点”的科研发展理念,着力创新驱动,汇聚科研团队,提升平台层次,推进交叉融合。已形成徽州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城市风貌与空间环境更新、艺术与科技融合等多个特色研究方向,科技创新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明显增强。

学院新增徽州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徽派建筑研究院、安徽省城市风貌与空间环境更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共建有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共建)、建筑遗产研究中心(与澳门城市大学共建)等多个平台和基地。建设集研究、展示、文创和美育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化传承与创新平台,获批安徽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徽州古村落与徽派建筑安徽省科普基地。

学院持续推进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艺术创作领域科研水平,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等不同类型国家级基金项目近20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近60项。科研到账经费5500余万元,师生发表高质量论文50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ENERGY》《BUILDING AND ENVIRONMENT》等著名期刊。2件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2件作品入选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7件作品在安徽美术馆展出并被永久陈列收藏。设计项目获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奖一等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各类奖项近20项。2项研究成果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多项成果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五、“三全育人”工作扎实有效,全力推动学生工作提档升级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德艺并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结合专业特色和地域文化,打造“红色引领,徽色筑梦”特色文化育人体系,从价值引领、素质提升、能力培养三个层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将徽州文化、红色文化的特色与优势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推广-社会服务”全过程,实现了思政与专业同行、理论与实践并举。二是丰富思政教育载体,开展“建筑风”文化艺术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红船读书会、陶艺工坊等品牌活动,实现了思政与文化同行、美育与艺术并举。三是丰富管理服务内涵,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探索建设学业发展中心,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实现了管理与服务同行、关爱与教育并举。四是丰富就业创业资源,搭建校企共建平台,强化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多元化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实现了就业与规划同行、数量与质量并举。

学院连续六年获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校学生工作“专项优秀奖”,六名辅导员获评“校优秀辅导员”,1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作品《艺术情,中国梦》入选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微视频”,《弘扬地域文化 赓续红色精神——建筑与艺术学院融合的双创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院团委获安徽省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学院徽派建筑文化展示中心入选北京团市委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院品牌活动多次受到新华网、光明日报、中新网、安徽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党建示范引领,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共发展。围绕学校、学院中心工作,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