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在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坚强领导下,物理学院秉承“格物穷理•工业报国”的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重从基层党组织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团队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切实落实“一融双高”,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加强党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物理学院面向国家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的一流综合性大学建设,在相关领域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的前沿基础研究,推动物理学与信息、电子、材料及仪器等学科的交叉发展。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强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党建双创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应用物理学本科生党支部获批省级样板支部,实验物理教学系党支部获批教工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单位;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开展支部共建;打造了“理响二重奏”等科普文化特色品牌;与肥西县集贤社区建立了“推进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校地合作共建”基地,一批省级和校级课程思政项目、党建项目稳步推进。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落实立德树人。学院秉承“格物穷理•工业报国”的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将立德树人的内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院不断完善“第二课堂”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多次组织承办安徽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安徽省大学生物理创新大赛等多项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自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生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数量保持持续增长。基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获三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学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长期保持高位,总体达96%以上,其中硕士生毕业去向落实率100%。本科和硕士毕业生选择到985高校和知名研究机构继续深造的比例分别达到40%和10%。在近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院毕业生不仅就业落实率较以往保持稳步提高,整体还实现高质量就业,其中到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上市企业就业为主要去向。
三、学科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自2021年物理学院成立以来,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批自主设置量子材料与器件学科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获批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资格;成功获批“四新”专业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在学校学科建设支持下,物理学院公共物理实验平台完成两轮建设,具备了先进材料与微纳器件制备条件。未来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为申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奠定基础。
四、持续推进课程教材专业建设。学院除承担本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之外,还承担着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学物理系列基础课程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发挥我校在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实际,为学校与安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特色课程。《大学物理》建成首批校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和《现代物理实验》相继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物理》和《近代物理专题》等近十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资助。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开展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批三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大学物理实验》是国内最早上线的MOOC之一,《大学物理》和《近代物理专题》MOOC相继上线,在国内影响广泛。《大学物理实验》教材获得学生和教师好评,《大学物理》和《近代物理专题》新形态教材建设稳步推进。继应用物理学获批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新”专业建设取得突破,2024年成功获批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
五、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不断刷新。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约9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41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斛兵学者二类教授1人,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和学术骨干多人。3位教师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1位教师入选安徽省领军人才、1位教师获得安徽省教学新秀。教师教学获奖成绩突出,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安徽省教学创新团队1项。形成了一支围绕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理论物理和光学科研方向的师资队伍。
六、科学研究成果开创新局面。学院到账科研经费和高质量论文节节攀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和重点项目等,科研到账经费2000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达16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200余篇,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 Nature Communication上实现突破,多篇论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
物理学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扎实推进“一融双高”,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一流人才培养与一流前沿研究之间的良性循环体系,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一流人才,锻炼出一批优秀的物理科学工作者,推动学校和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