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化学与化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部署要求,坚持内涵发展工作总基调,坚持人才立院战略,强化学科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核心指标突破为关键,不断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聚焦党建引领,发挥核心保障作用
学院党委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把学院中心工作的重点、难点、焦点转化为党建工作的重点,以党建引领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落实“一线规则”,凝聚师生智慧,向心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运行机制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积极开展党建创优,化工技术中心党支部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建设单位;成立学院课程思政中心,加强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划、组织和推动,获批省级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1项、校级精品示范课程3门、建设培优课程16门,一批教师在全国课程思政能力、案例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党建工作为学院办学兴院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学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奋斗状态得到明显提升,愿干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逐步形成。
二、聚焦人才培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学院人才培养优势,举办专业建设研讨会、新老教师座谈会、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校友报告会,走访校友企业,设立化学与化工学院“文元”发展基金(1000万元)等奖励基金,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成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加强对学生各项竞赛的组织与规划,探索“赛教融合”培养模式,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及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获奖居全校前列,在创新实验项目及全国化学竞赛、化学实验大赛、化工设计竞赛等一系列学科竞赛中获奖层次和数量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科生深造率保持在50%左右。
三、聚焦学科专业,不断培育特色优势
近年来,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学院一级博士点零的突破,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个从本科到博士的化学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并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申报获批增设化学、精细化工两个专业,连续三届举办智能化工创新实验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学科增长点;在化工工艺作为国家第一批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获批应用化学、能源化工两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化工工艺专业认证顺利通过进校考查,专家评价优秀;化工原理等两门课程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认定。
四、聚焦科学研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学院强调“有组织的科研”,不断优化科研方向和科研团队,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组织动员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研项目,邀请专家学者对申报项目进行现场指导;加强与区域、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积极策划、申报重大课题;获批“安徽省柔性智能材料创制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基金项目总数居学校前列,省级“揭榜挂帅”项目、重点项目、人才项目等取得丰硕成果,科研经费总量有较大提升,2022年达到5000余万元。七年来,累计发表SCI论文1200余篇,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50余项,一大批突出成果发表在Chem. Soc. Rev.,Nature Comm, JACS,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著名期刊;累计获安徽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五、聚焦人才队伍,不断集聚发展潜力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需要,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遵循“重素质、重水平、重能力、重实绩”的原则,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相结合”的方针,认真做好人才引育工作,不断促进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七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人,青年长江学者等2人,安徽省百人(高层次人才)计划11人,安徽青年科技奖1人,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4人,安徽省研究生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全国石化教育教学名师3人、优秀教学团队2个,安徽省教坛新秀3人,荣获“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1人,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