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筑堡垒 凝心聚力谋发展——机械工程学院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日期:2024-06-17 信息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机械工程学院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骨干与领军人才”为目标,深怀“工业报国”之志,传承“制国之重器、造民之栋才”的育人文化,在党建与思政工作、师资与人才队伍、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学科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党建思政工作点燃新引擎。学院党委秉持“立德树人,服务师生,引领发展”的工作理念,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核心,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1458”四维一体工作机制,致力于将学院党委建设为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面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实施党建带团建,统筹做好工会、统战和离退休工作,学院获评“全省五四红旗团委”、“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铜奖”、“合肥高新区优秀青年志愿服务团”、“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工作先进集体”、“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读懂中国’活动优秀组织奖”等集体荣誉60余项。

100%实现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1名党支部书记获评安徽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名教师党员获评安徽省“劳动模范”,1名党员获评安徽省“优秀研究生辅导员”,1名党员获评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工会工作先进个人”。1个教师党支部和1个学生党支部获评“安徽省样板党支部”;1个教师党支部获评“双带头人工作室”,多个师生党支部获评四星级党支部。《“思政飘香”浸润校园,“四个融入”润物无声》入选《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讲史堂”项目获评全国高校“两学一做”学生党支部精品工作案例(全国仅十个)。2名学生党员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其中1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仅十人);1名学生党员获评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多名学生党员获评“十佳大学生党员”;多名学生党员入选校理论宣讲团。学院师生党员先进事迹被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网站、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中青网、安徽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刊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坚持人才兴院战略,师资队伍呈现新局面。学院落实“人才兴院”战略,将人才团队引育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强化“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锻造一支学科带头人引领的师德师风优、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逐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和优势方向的十个科研团队。

目前,专任教师中现有双聘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海外优青1人、国家百干万工程人才1名、“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人、洪堡学者3人、全国百篇优博提名2人、上银优博2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级人才10人次。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学院“黄山学者”特聘教授,聘用埃夫特智能装备、徐工集团、合锻智能制造、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国机集团、通用集团、长虹集团、美的集团、海螺集团、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合力叉车、国家电网等知名科研院所与企业高水平人才80余名,担任兼职硕士与博士生导师。

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一流课程10多门,已有多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 等平台上线,受益面广;获批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牵头3本教材的撰写);获得国家、省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50余项。

三、坚持全方位全员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形成新模式。学院深入实施“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教育教学集成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融合,联动第一与第二课堂,深化实践教学、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培育了一批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并、能力卓越的机械类复合型、创新型卓越人才。

学院具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部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和实验中心。近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与“工业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国家一流课程”5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特色新专业1个。

学院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探索创新创业多环节教育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聘请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催生一批丰硕成果。近年来,学院获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0余项(国家级65项);承办中国智能制造大赛华中分赛区比赛、安徽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重要赛事;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年参与率超过50%。学生获得包括“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银奖2项、“挑战杯”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和国家二等奖1项在内的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800多项。

同时,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优势,深入践行人才培养“八大工程” ,全面提升六大核心素养,健全具有学院特色的“1568”思政教育体系,形成以“讲史堂”为思想引领、“百里挑一”为榜样示范、“最美机械人” 为德育领航、“朋辈工程”为朋辈文化的多个思政育人品牌。近年来,学院获评学生工作先进单位、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科学家精神培育优秀奖、“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集体荣誉五十余项。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省优秀毕业生、校长奖、校十佳、青年标兵等重要荣誉200多项。

四、坚持内涵建设与服务社会,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学院以“绿色智能制造”为核心特色的世界一流机械工程学科建设为目标,不断朝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学院迈进。机械工程学科作为211工程、985优势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核心支撑学科,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博士点1个,以及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工程硕士授权点3个。“机械设计及理论”已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已获批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机械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18年获批,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B+(全国并列20位)。

目前,学院形成了多个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五年,主持各类纵向项目360余项、横向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及任务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面上、青年基金80余项,军工重大重点项目5项,总经费超3.5亿元;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多部,主持制定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7项;主持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发明专利转化20余项,解决了行业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及交叉技术难题。

学院发挥应用研究和产学研合作优势,服务装备制造业和安徽及长三角区域发展。研发柔性共融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及智能控制、刚柔耦合仿生机器人、先进康复医疗机器人、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服务于运载、制造、航空航天、健康医疗、国防安全等重要领域;最早从事绿色设计与制造理论研究,开展家电、电子电器产品、汽车等高值回收与高效再资源化技术及装备研发,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四十年坚持数控技术研发,在齿轮强力珩齿、齿轮数控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等方面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电化学加工、摩擦磨损等系列成套装备,服务高端装备;研发碳纤维缠绕结构设计与成型工艺,解决固体火箭发动机高性能制造等国防装备难题;自主研发生物质能源成套装备,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加速创建成果转化中式基地,促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研究成果转化孵化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巨一自动化、合肥波林新材料、华升泵阀公司等,彰显了很强的服务社会能力。

面向未来,学院将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有组织科研,提升国际学科声誉,打造以“绿色智能制造”为核心特色的世界一流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