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于祥成就培养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刊发署名文章

日期:2024-01-04 信息来源: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刊发校党委书记于祥成署名文章——《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更快成长为国家战略科技人才》。文章指出:青年科技人才是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高等院校是青年科技人才的聚集地,要加强思想引领、深化评价改革、优化服务保障,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用才”的浓郁氛围,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更快成长。

全文转载如下:

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更快成长为国家战略科技人才

青年人才是党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青年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多次强调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高等院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地,汇聚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要从思想引领、评价改革、服务保障三个维度着力,更好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勇挑重担,为培育国家战略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思想引领,确保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国家战略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们起点高、干劲足、闯劲强,一方面从事着基础研究和技术革新最前沿的工作,同时肩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能力最强的阶段,其所处的年龄段又涵盖了“三观”固化期、现实迷惑期、职业倦怠期、生活困扰期,并可能四期重叠、相互干扰。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领青年人才具备排除干扰的理论方法、培育攻坚克难的强烈意志、拥有扛起重担的坚定决心,从而潜心教书育人、静心科学研究、安心成长成才。加强思想引领,是确保高校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成长为国家战略人才的首要前提。

1.树牢远大志向,弘扬科学报国精神

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矢志报国、接续奋斗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历经数十年拼搏所积累形成的科学家精神,涵盖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必须继承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青年科技人才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深刻领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面临着前瞻性基础研究不断突破、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迭代、产业行业变革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必须继承发扬好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永葆爱国主义底色,坚定扛起时代担当,牢固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自觉把创新作为推动民族进步的源泉。要引领具有战略科学家能力和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持续提升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科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攻克事关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科技难关,努力为国家科学技术未来发展提出新方向新思路,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坚定教育情怀,勇担立德树人使命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者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只有融合贯通、一体推进,才能形成倍增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其中,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既是人才,又是科技工作者,更是人民教师,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一,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实增强“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建设、我当何为”的责任感使命感,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抱负和胸怀。第二,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内涵,深刻认识教育事业在强国建设中的新任务、新定位,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矢志不渝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构建激励人才争做师德表率的长效机制,引领高校青年科技人才自觉以“大先生”为奋斗目标,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实践中培育“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最后,强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水平,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3.传承光荣传统,发挥身边榜样力量

高校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校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光荣传统,为青年科技人才思想引领提供了最鲜活最生动的案例和教材。合肥工业大学建校近80年来,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工业报国底色、突出的创新创业底气,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打造国之重器和解决“卡脖子”难题中表现抢眼,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线高效转化,并涌现出以有着“拼命三郎”之称的杨善林院士和我国现代精度理论及工程应用奠基人费业泰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将学校光荣传统教育与教师理论学习、师德培训紧密融合,通过专题报告宣讲、实地研学体验等丰富形式,讲述好先进典型故事,传承好光荣传统文化,让身边典型的榜样力量始终贯穿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学习、工作、生活全过程,确保“工业报国”的理想追求在一代代青年师生中接续传递。

破除五唯定式,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目标。在高校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让他们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始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杆,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要让他们潜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努力取得国家和人民真正需要的高水平成果,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要让他们积极投身公共事务,为服务社会和实现国家整体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系统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要破除“五唯”定式,全面深化综合考核评价改革,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全方位激发发展潜力与创新动能,推动高校青年人才全面发展。

1.转变工作理念,科学设置人才岗位

“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和奖项”曾经是评价高校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的主要指标,对高校引育人才、留住人才起到过一定正向作用,但“帽子”效应也不同程度地挫伤了正在努力作出贡献却还没有“称号”的青年人才的积极性。在“破五唯”精神指导下,首先要转变人才工作理念,在人才评价中更加注重人才整体贡献和作用发挥实效的整体考量,降低单项因素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从而调动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释放出更大创新潜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节奏的系统化改革,科学设置人才岗位,明确各类岗位的基本职责和聘期工作目标,推动人岗相适,按岗聘用,注重严格实绩考核管理,同时建立退出机制,打破过去一顶“帽子”包打天下的局面。在落实“破五唯”改革的实践中,合肥工业大学设立了面向高端人才的“斛兵学者”系列岗位,申报岗位时不将是否拥有国家级人才“帽子”作为必要条件,申报评审中按照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导向对申报人进行学术评价,同时对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校还面向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设立了“黄山学者”系列岗位,其申报评审采用学术水平与成长潜力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为真正潜心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好条件。

2.注重工作实绩,重塑考核分配格局

考核与分配是推进综合改革的“指挥棒”,对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方向选择与工作精力分配有着直接影响。瞄准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和产出一流科技成果的目标,应当以短周期教学考核与长周期科研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考核和分配格局进行重塑。第一,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考核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着力扭转曾一度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短周期教学考核,是指以教学基本工作量为基础的教师年度考核制度,通过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在按岗位类别明确各类教师年度基本教学工作量底线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为了将“育人”导向落到实处,合肥工业大学将收入占比最大的基础性绩效工资与教学工作挂钩,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实际收入适度分离的分配制度,即教师的薪酬级别与专业技术职务挂钩,而教师绩效奖励和实际收入主要由完成教学工作的“质”与“量”决定,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坚守三尺讲台,矢志培育英才。第二,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任,考核与分配制度应当与努力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实现高质量知识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目标相适应。对于科研工作,应当实行“长周期”考核方式,从制度上避免科研工作“短平快”行为,并摒弃数量导向模式,不再简单以论文多少、项目大小、奖项高低作为考核指标,而是将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和价值作为最主要的考核因素,鼓励青年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第三,为更好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引导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在事关整体发展的公益性工作上做贡献,还应当在考核和分配体制中设置公共服务奖励,对积极投身相关公益事务工作的青年科技人才予以奖励,激励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在全方位锻炼中实现全面发展。

3.突出价值导向,优化职称评聘机制

对于青年科技人才自身而言,职称是衡量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标尺;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职称评聘事关一流人才的培养、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一流学术科研成果的产出。应当突出价值导向,着力构建“多元评价、科学考量”的职称评聘新机制,更好推动高校青年人才成长,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强国建设汇聚更为强劲的青年力量。第一,实现“品德导向”与“实绩支撑”共彰显。在职称评聘工作中突出品德为先,将师德师风作为职称评聘首要条件,对申报人员的师德师风进行全过程评价,同时不将论文、项目、海外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重点考察申报人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业绩,真正体现申报人员实际水平、发展潜力和岗位匹配度,让作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第二,推动“能力导向”与“多元评价”互结合。打破以往过于注重论文和项目的做法,实行评价条件多元化,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设置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业务评聘条件,让青年科技人才可以从论文、专利、教材、著作、获奖、创新创业、智库建设等多方面选择适合自身的评聘条件,由此进一步激发工作积极性,让真正有担当有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职称评聘中崭露头角。第三,推动“分类导向”与“科学考量”相统一。建立与学科特色、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岗位之间的区别,进一步细化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职称晋升标准,打破过去各种学科、各种岗位申报条件“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局面,为青年科技人才百花齐放创造制度条件。

优化服务保障,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用才的浓郁氛围

尊重善待包容人才,才能激励造就汇聚人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人才资源总量显著增加,高校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素质显著提升、作用日益突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人才队伍的生力军,青年科技人才生逢其世、正当其时,同时也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还需要更加坚强的组织领导、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障、更加良好的文化环境。应当努力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用才”的浓郁氛围,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健康发展、茁长成长,更好把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1.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党管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要把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突出政治标准,严把政治方向,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推动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第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各教学单位协调联动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大格局。第二,坚持校院两级联动、引进培育并举,坚持学校统筹规划与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相结合,在学校顶层设计的引导激励下,更好发挥院系等教学实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出击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挖掘培养提升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成长速度。第三,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更好发挥教师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等有力举措,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青年科技人才日常教学、科研、服务等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活力,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各自岗位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后,坚持唯才是举,将表现突出、符合条件的青年科技人才调整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予以使用;对已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业绩并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在原有岗位待遇基础上叠加支持,引进、培养、造就更多青年才俊。

2.厚植成长沃土,营造健康发展生态

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需要科研平台、设备条件、经费资源的硬投入,更离不开文化、环境、生态的软支撑。健康的发展生态,能够时刻熏陶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勇挑重担,科技创新的征程上披荆斩棘。第一,不断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绩效分配、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重要内容,坚决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旗帜鲜明地倡导青年科技人才立足岗位、多做贡献。第二,常态化开展荣师教育,以教师节、校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通过举办“光荣从教30年”、退休教职工荣休仪式,定期评选表彰“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形式,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第三,充分尊重青年科技人才的意见建议,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新进教师、青年人才代表座谈会等形式,更好倾听青年科技人才心声,持续提高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最后,讲好青年科技人才奋斗故事,统筹校内外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将笔触和镜头对准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点、突破点和攻坚历程讲明白说清楚,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鼓足干劲、增添信心。

3.加大服务力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青年科技人才所从事的科技创新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并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面临着激烈竞争,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心血。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服务工作体系,将青年科技人才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确保他们安心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切实把校党委联系服务人才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完善校院两级联系服务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各级党组织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心关爱力度,尽心尽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二,更好把握青年科技人才内在成长规律,更加细致地了解每一位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发展优势,帮助人才迅速凝练研究方向,快速组建科研团队、高效搭建科研平台、及时补充所需配套条件。第三,完善服务工作体系,及时帮助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工作做进人才心里。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升信息化水平等举措,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最大程度避免青年科技人才精力花费在填表、盖章等琐事上。统筹解决好青年科技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重大生活实际需求,努力创造和提升生活条件,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地投身科技创新工作,为人才强国战略贡献更多智慧和更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强化我国战略人才力量的关键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全球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之举。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坚决发挥主力军作用,切实做到高站位认识、高标准谋划、高质量落实,形成全方位推进、全要素参与、全过程培养的工作格局,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更快成长为国家战略科技人才。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